当前位置: 主页 > 技术方案

vivo 旗舰的潜望实力咋这么牛?一文看懂蓝厂和蔡司的镜头技术合作

发布时间:2024-10-09 00:01   浏览次数:次   作者:星空体育

_蔡司十大名镜头_蔡司牛眼顶级镜头

导语:

最早的镜头仅由一片凸透镜组成,这种结构天生就有各种球差、色差、慧差等像差困扰,虽然人眼也是单凸透镜(晶状体)的结构——但人脑却有自动矫正光学像差的强大能力。

为了解决像差问题,后面便陆续出现了2组2片式的高斯结构镜头、胶合在一起的1组2片式消色差镜头、4组4片式的双高斯结构镜头。

往后随着光学设计的不断精进,诸如蔡司 Planar、Tessar、Sonnar 等多组多镜片镜头结构陆续都被设计了出来,而这些镜头结构和蔡司 APO 镜头等知识便是本篇将涉及之内容。

1,色散和复消色差镜头

_蔡司十大名镜头_蔡司牛眼顶级镜头

自从17世纪牛顿通过三棱镜实验发现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之后,不同波长色光拥有不同折射率的现象就开始被称为“色散”。

这时候如果一束光经过的是一面凸透镜,那么因为“色散”影响,就会出现不同波长色光聚焦在不同焦点处的“色差”现象——其中“轴向色差”可以通过收缩光圈来改善。

但轴外光线聚焦所产生“横向色差”,却无法通过收缩光圈来改善,所以为了综合解决色差问题,就得从光学设计方面下手了。

蔡司牛眼顶级镜头__蔡司十大名镜头

蔡司十大名镜头_蔡司牛眼顶级镜头_

早期光学研究中能够用到的主要镜片材料,只有冕玻璃和火石玻璃这两种,而且后者还是前者通过添加氧化铅得到的。

相较于折射率低、色散小的冕玻璃而言,火石玻璃的特性非常有趣——其折射率高、色散大的特点和冕玻璃可谓完全相反了!火石玻璃也因此,经常被用来制作晶莹闪亮的“假水晶”。

既然如此,若采用冕玻璃制作凸透镜,再用火石玻璃制作凹透镜,最后将两者胶合在一起不就可以将色差给校正了吗?

蔡司十大名镜头_蔡司牛眼顶级镜头_

这样当光经过这对镜片组合时,凸透镜完成聚焦后的低色散光束,便能被拥有折射率高色散大特性但曲率小的凹透镜反向弯折,最终在不影响整体聚焦能力的同时将色差抵消。

不过后来人们又发现这种消色差镜头并不完美,因为其只能消掉光谱两端的 C 光和 F 光,对于光谱中间的 D 光却无能为力——这就是在那个时代非常棘手的“二级光谱”问题。

其中,C 光、F 光分别对应波长为656.3nm的红光、486.1nm的蓝光,这两者的字母代号皆源自于氢发射谱线;至于 D 光,则是对应波长为587.6nm的黄光,其源自氦发射谱线。

蔡司牛眼顶级镜头_蔡司十大名镜头_

这个二级光谱的大小几乎恒等于焦距的两千分之一,历史上人们一度认为这个问题是无解的!所幸天无绝人之路,在天然萤石的异常色散特性被发现后,胜利的曙光开始显现。

原来,萤石在蓝紫光波段有较高色散的同时,还在红光波段有异常低的色散特性!更有趣的是,萤石还拥有超低的整体色散水平——仅相当于低色散冕玻璃的一半左右!

最终在1886年,蔡司的科学家恩斯特·阿贝(Ernst Abbe)首次将萤石应用于显微镜镜组中,并将这种能够针对两个以上波长之色光进行校正的,命名为 Apochromat(复消色差)。

2,Planar 和 Tessar 结构

蔡司公司的前身,是卡尔·蔡司(Carl Zeiss)先生于1846年创办之“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作坊”,当时蔡司先生单枪匹马经营着这个小生意,亲自制作、维修、改进各种不同的仪器。

随着生意的蒸蒸日上,他开始雇佣首批员工并迁入较大的厂房,同时工厂所生产的简易显微镜为其带来了超预期的利润!后来正是显微镜这个业务,让他与恩斯特·阿贝有了深度合作。

阿贝博士最终在1877年成为了蔡司的合伙人,并于1886年聘请保罗·鲁道夫(Paul Rudolph)入职蔡司光学设计部,而鲁道夫博士正是百年经典 Planar 和 Tessar 镜头的发明人。

蔡司十大名镜头_蔡司牛眼顶级镜头_

音译为“普拉纳”的 Planar 镜头诞生于1896年,当时鲁道夫博士在解决了双高斯结构之斜行光线入射像差问题后,又发现因此而衍生的色差问题,最终便有了全新的4组6片式结构。

而鲁道夫博士所采用的改善色差办法,就是上一节所详细阐述之“消色差”原理,即低色散凸透镜加高色散凹透镜的胶合效果。

同时,这种镜组结构还继承了“双高斯结构”的对称式设计优点,从而得以首次实现在大光圈时(f/4.5)非常好地校正多种像差——这正是其名 Planar 所蕴含的“像场平坦”之意。

有趣的是,双高斯结构本为“数学王子”高斯所发明的高斯结构之改版,而普拉纳结构又是双高斯结构的改版,可见早期数学家和物理学家(牛顿、阿贝)对于光学发展的推动作用。

可惜当时由于镀膜技术还没出现,所以这种多组多镜片结构会有严重的炫光鬼影问题,最终鲁道夫博士只能另辟蹊径,在1902年设计出了他最经典的作品——Tessar(天塞)结构。

Tessar 是由希腊词 tessares 衍生而来的,意思是“四个”,此意正对应了其4片式的光学玻璃组构;同时又因为其拥有相当锐利且高反差的成像,而被众多摄影师称为“蔡司鹰眼”。

3,Sonnar 结构

虽然 Planar 和 Tessar 结构都非常经典,但这两个结构的后续发展并非本篇重点,这俩杂合而成的 Sonnar(松纳)结构才是最后要详细说明的光学结构。

Sonnar 结构诞生于1930年,由蔡司的路德维希·贝尔特勒(Ludwig Bertele)博士研发设计,是一种镜片空气接触面少的3组6片式光学结构,其有效减少了杂散光且拥有超大光圈。

而这个结构的名称 Sonnar,则来源于德语的 Sonne(太阳)一词,以太阳所代表之最高亮度对应其高反差和超大光圈的特性,故非常适合用在长焦镜头上。

_蔡司牛眼顶级镜头_蔡司十大名镜头

最初的首版 Sonnar 结构之前半部分来自于,Planar 结构前半部分的改版——多胶合了一片凸透镜,其后半部分则直接来源于 Tessar 结构的后半部分。

后面为了继续拓展镜头光圈而诞生的 Sonnar 改版,则是在后半部分多胶合了一片凹透镜从而演变为3组7片式,此后各种 Sonnar 镜头便是以这两种结构为基础而拓展的。

另外,作为两大经典光学结构结合体的 Sonnar 结构,其直接继承了 Planar 结构的像场平坦(几乎无畸变)特点,以及 Tessar 结构的成像锐利特点。

如上图所示,如今蔡司镜头中还有采用“改版Sonnar”设计理念的型号,只不过其前半部分因为蔡司T*镀膜的帮助,得以不再依赖镜头胶合来控制炫光。

这样 Sonnar 结构的优点就可总结为:具备出色的成像质量、卓越的锐度和大光圈,此外其如奶油般的虚化效果,还可进一步凸显拍摄主体。

那么蔡司专门为蓝厂所设计的,具备全新标准“Vario-Apo-Sonnar”之长焦镜头,其作为紧凑版镜头相较于相机端的 Sonnar 结构,具体有何联系呢?

_蔡司牛眼顶级镜头_蔡司十大名镜头

实际上 Vario 这个英文前缀之前蔡司只会用在变焦镜头上,如今用在定焦设计的手机潜望镜头上,其实只是想强调在 APO 设计下,手机数码变焦成像质量已经有了质变式的提升!

实际的确如此,因为蔡司 APO 设计可以完美解决 Sonnar 结构大光圈特性所带来的色差问题,因此得以避免数码变焦过程中色差被放大而导致的解析力下降问题。

另外,X100 Pro 潜望镜头的镜组结构虽然没有胶合状态之镜片,但通过拆解却可以发现有两对凹凸镜片是紧贴在一起的“类胶合”状态,所以这就是精简版的4组6片式 Sonnar 结构。

蔡司牛眼顶级镜头__蔡司十大名镜头

总结:

能在手机那寸土寸金的机身内部,将蔡司的 Sonnar 结构、APO 设计、浮动镜组、T*镀膜等经典元素全部囊括在潜望镜组之内,着实是个不小的奇迹。

其中基于 Sonnar 结构的大光圈优点,以及 X100 Pro 所选择之OV64B的5000万像素裁切方案(放大等效系数),最终便获得了100mm的较长原生等效焦距和f/2.5的大光圈。

而 Sonnar 结构还有高反差的优点,同时在蔡司 APO 设计和T*镀膜的助攻下这个优点还被放大了!此外浮动镜组又带来了强对焦能力和微距功能。

结合其100mm原生等效焦距和长焦微距功能来看,这不就是手机版的“百微镜头”吗?若再加上100mm焦段的人像特写效果,这颗潜望的经典元素和功能 Buff 可谓直接堆满了!

_蔡司牛眼顶级镜头_蔡司十大名镜头

拓展阅读:

vivo 旗舰的影像实力为何那么强?一文看懂蓝厂全套蔡司T*镀膜技术

小米、蓝绿厂卷爆的手机潜望,哪家最强?国产旗舰三强之深度解析

蔡司十大名镜头_蔡司牛眼顶级镜头_

END

致力于手机知识的探索和整理